用户名: 密 码:
意见反馈 加入收藏 简体 繁体
 
 
首页 产品 导购 新闻 商城 商情 二手 Ineternet服务 论坛
 
 
台式机|笔记本|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MP3|手机|外设|无线网络|全部产品  
 
首页 服务资讯 专家导购 技术应用 MYPRICE推荐 服务导航 工具箱 资料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INTERNET服务 > 专家导购 > 正文              查看全部专家导购文章
域名查询
最热门服务提供商
带宽测量器
主机服务搜索
INTERNET主机服务
INTERNET接入服务
 
 
 
 
资料库 常见问题解答
其他产品 本周推荐
 
 
  联系本站
 

 
IPTV将成为宽带发展的新热点
时间  2005-03-07 09:53:02 作者  夏竞辉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中国电信业
 
    从1994年到2004年,十年间中国发展了上亿的互联网用户,现在一亿互联网用户中有三千万是宽带用户,2005年可能还会增加到4500万甚至更多。如果说,前10年中国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后10年随着宽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人们的通信水平尤其是互联网消费水平将有很大的提高,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互联网产业链上的其他运营商、制造商都会享受到宽带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利益。

  我国确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和“电信强国”的产业战略,昭示着我国宽带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将会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将2008年奥运会办成历史上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宽带奥运会”的数字奥运规划也将为中国的宽带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为此,本期“新电信沙龙”栏目以“全面关注宽带业务”为主题,邀请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中国网通研究院副院长唐雄燕、中国铁通市场部副总经理刘凌钧、UT斯达康公司高级技术市场经理常辉,就宽带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展开探讨。

  本期话题:“全面关注宽带业务”

  主持人:《中国电信业》主编 郭小红

  嘉宾: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

  中国网通研究院副院长唐雄燕

  中国铁通市场部副总经理刘凌钧

  UT斯达康公司高级技术市场经理常辉

  宽带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2004年中国的宽带用户数在2003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预计2005年中国宽带用户数依然会保持这种强劲的增长态势,而宽带用户基数的增大又将为宽带应用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因此有理由相信,2005年中国宽带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但在追求宽带用户数量增长的同时如何提升宽带应用的水平和层次将是面临的重大挑战。

  唐雄燕:在市场需求方面,2005年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将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迈上新的台阶,作为服务信息化重要力量的宽带技术和应用必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将对信息消费产生更大需求,“宽带”将会成为一种生活时尚,随着网上宽带特色应用吸引力的日益增强,原有的窄带拨号上网用户也会不断地向宽带迁移;“将2008年奥运会办成历史上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宽带奥运会”的雄心壮志也将为中国的宽带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可以说我国的宽带市场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但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们信息消费能力还很有限,PC的普及率低已成为制约宽带发展的一大瓶颈,中国东西部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也将妨碍宽带市场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政策环境方面,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和“电信强国”的产业战略,昭示着我国宽带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将会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就网络电视业务来看,2004年广电总局颁布的39号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利用网络播放视听节目的限制,越来越多的服务商获得了“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这将有助于我国IP TV业务的健康发展。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三网融合还存在许多政策障碍,我国对视频节目的严格兼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视频业务的发展。

  中国宽带运营市场的两大主力军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都在积极地实施企业转型,推动网络向以宽带为重要特征的下一代网络发展,努力地将宽带培育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宽带业务已成为固网运营商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电信明确提出了要由传统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而中国网通更是将宽带定为企业的基本战略,致力于成为以宽带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运营商,积极塑造“中国网,宽天下”的企业形象。


  预测2005年宽带接入和网络服务的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一是ADSL依然是宽带市场的主力军,其在宽带市场所占比重还会继续加大,新一代的ADSL2+将得到很大应用;二是如何改善宽带接入的服务质量、提高运行维护水平将成为关键问题,运营商在网络维护支撑系统、网络QoS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将会加大;三是为适应IP TV等宽带应用的要求,ADSL提速将成为2005年宽带接入发展的主旋律。目前的ADSL接入速率绝大部分是限定在512k,1M速率的ADSL业务开始在局部地区推广,而IP TV的发展将需要ADSL提供2M以上的带宽;四是宽带内容应用的发展将对应用支撑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完善的宽带认证计费体系和平台是宽带应用发展和产业价值链成功的关键和基础,信息层计费等手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五是ADSL提速将引发城域网的优化和改造,除了带宽的提升外,IP TV的发展还提出了对DSLAM和城域网组播以及内容分发网络CDN的新要求;六是VDSL、EPON等宽带接入新技术将会逐步引入市场,如武汉地区的EPON试验,不过总体来看2005年中国的光接入市场还将处在试验和市场启动阶段。七是IP MPLS-VPN将成为运营商为大客户提供广域组网的重要手段。

  虽然PC作为宽带应用主流终端的地位还不会动摇,但宽带终端将出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一是PC本身的市场细分,越来越多的PC厂商与运营商合作推出适合不同客户群和为不同宽带应用定制的各类PC终端。二是随着IP TV的推广,机顶盒(STB)+电视(TV)将成为重要的宽带应用终端,利用TV作为宽带应用终端将有助于解决我国PC普及率低对宽带发展的制约。三是在接入终端方面,ADSL Modem将呈现多样化趋势,如嵌入了Wi-Fi的ADSL Modem可以实现家庭宽带无线上网,ADSL也可与STB结合,ADSL还可与NGN中的IAD结合,等等;四是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的新型宽带应用终端会步入市场,如专门的游戏终端、适合不同行业应用的PDA、多媒体电话终端、NGN中的IAD以及集成了多种功能的各类家庭网关等等,这些终端都有其相应的市场定位和各自的应用领域。

  发展宽带应用的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宽带业务的收入主要还是来源于宽带接入,宽带内容的乏新和宽带应用的不足一直是宽带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宽带接入的ARPU下滑将不可避免,必须通过加强宽带内容应用和开发增值业务来创造业务收入,并驱动宽带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而宽带用户数的扩大也使得下大力气发展宽带应用的时机已经成熟。

  唐雄燕:2005年在宽带内容应用和增值业务方面将可能取得一些实际性突破:一是宽带接入用户仅能享受窄带内容服务的状况将会有明显改观,各地的运营商建立了大量有地域特色的宽带网站,将提供越来越多频道化的宽带特色服务来吸引用户使用其宽带接入,同时随着宽带用户数的扩大,以窄带内容为主的各大门户网站对提供宽带内容服务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二是以娱乐与生活为重心的宽带增值服务将日益丰富和个性化,在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能给服务提供者带来可观的收益,并逐步改变人们免费使用网络的消费习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商业模式,如网络游戏,网上教育,绿色上网,网络安全服务,网上证券,网上购物,网络存储,宽带邮箱,宽带个性化BBS,网上数码照片冲印等等,不同增值业务往往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三是基于宽带的新型通信业务的吸引力将会越来越大,如视频会议、可视电话、网络电话、即时通信(IM)、视频聊天等,对于运营商许多宽带通信类业务是一把双刃剑,在成为新业务增长点的同时,对传统电话业务也往往形成冲击。四是IP TV将会有突破性进展,2004年IP TV已显山露水,但业务模式以点播为主,规模还很有限,视频质量也不尽人意,还更多地依赖PC终端;2005年IP TV将可能盛装登场,运营商无论从网络规划还是业务拓展方面都将进行精心准备,将主要以STB+TV为终端,同时提供高质量的广播和点播业务,除了TV类业务外,运营商还寄希望以TV为多媒体平台开展更多的多媒体增值业务;但预计在2005年IP TV还只是处在市场培育阶段和规模发展的准备阶段,IP TV的规模发展还面临许多挑战,如赢利模式还不明晰,业务收入与其占用的网络资源反差太大,还没有很好的节目源渠道,运营商涉足TV类业务还有一定的政策障碍,另外在技术方面宽带接入和城域网也还没有为大规模开展IP TV做好准备。

  赵慧玲:随着电信市场竞争的加剧,宽带业务越来越成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从网络基础设施到用户终端,从宽带业务平台到宽带应用,需要各相关环节健康协调互动,才能带动宽带业务良性发展;运营商将重点研究用户需求和业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

  从宽带接入和宽带业务开始,互联网的价值正在超越提供单纯的IP连接性、浏览静态网页和支持文本方式的电子邮件交换,而是真正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企事业运行的必要信息交互手段。根据CNNIC的调查显示:互联网上休闲娱乐成为继获取信息之后的第二大主要目的,并且其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

  显而易见,发展动态的、可互动的丰富媒体内容和增值应用是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以宽带为基础构成的网络产业与传统的窄带互联网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应用前景和运营模式:宽带面对的是商业应用、娱乐、消费和家庭服务,它需要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基础。

  宽带多媒体业务充分利用高带宽和交互性的优点,提供各种能满足用户有效需求的增值服务,让用户感觉宽带收费物有所值。成熟的宽带业务至少应该具备四个特点:多媒体化、互动性、人性化、个性化。由满足上述特点的业务衍生的宽带增值应用很多,如远程视讯会议、VOD视频点播、网络电视、远程教学、远程医疗、互动网络游戏、数字家庭等,还有其它的像数字化图书馆、多媒体商城、数码导游等等,这其中所蕴涵的商机可能是我们现在所无法估计的。

  宽带多媒体应用需要营造一个完善的多方共赢产业价值链环境,这个链条涉及多个产业实体,每个应用涉及的产业实体又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产业实体,在不同的应用中关注点又会有所不同。就以视频通信业务为例,其产业价值链中的成员可能包括:网络提供商、视讯设备提供商、视讯服务提供商、行业应用系统提供商、视讯增值服务提供商、视讯用户等,在该产业链中,运营商通常作为网络提供商和视讯服务提供商出现。

  一个宽带多媒体业务产品要想成功获得市场认可,需要相关各方都有收益或获得服务的机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业务运营模式。符合市场游戏规则,各方都乐于接受的运营模式,是宽带业务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应该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

  IPTV将成为宽带发展的新热点

  中国的宽带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但是宽带内容和应用相对单一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IPTV业务的出现为挖掘新的用户和提高既有用户的价值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IPTV的出现将可能成为拉动宽带网络再次高速发展的一项关键应用。

  常辉:电信运营商需要一个关键业务,它能够开发新的用户群体,促进传统的接入服务的持续增长;能够改变目前单纯依靠接入的宽带运营模式,基于业务属性而不是成本来定价,让运营商能够回到业务运营的模式。

  IPTV是这样的一个关键业务,能够促进宽带接入的发展,改变流量和收入不同步增长的现状。

  首先,和传统VOD不同,IPTV强调的是TV,是对传统文化消费习惯的继承。在这种继承的背后,是接近1亿个家庭的庞大用户基础和业余娱乐第一选择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因此,IPTV业务有潜能成为一个电信基础业务,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其次,使用IP技术来承载电视业务,可以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提供比传统电视更个性化和交互化的体验和感受,这是IPTV能够避免和传统电视同质竞争、提供区分服务,形成良性发展的基础。

  再次,内容供应商希望能够拓展自己的内容分发途径,能够增强内容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这是产业链能够顺利整合,业务顺利开展的基础。

  再次,宽带城域网经过大发展,已经初步具备承载宽带实时业务的能力,这为IPTV的开展奠定了网络和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有别于其他的一些非实时业务,宽带城域网的实时服务质量无法被克隆和复制,因此,不会受到INTERNET上许多免费服务的冲击。

  最后,IPTV是一个业务的运营,信息流和资金流都经过电信运营商,形成了一个闭环,运营商参与了业务利润的分配过程。

  因此,IPTV业务是电信发展、通信技术、文化传承、网络现状等因素在特定历史时期交汇后的产物。是一个面向数亿家庭的电信基础业务、是一种电视文化消费、是一种对电视的全新体验、是一种业务运营模式。

  通过IPTV,可以扩大潜在用户群体,突破宽带接入目前的瓶颈,促进宽带接入用户和收入的发展;通过IPTV,可以使宽带脱离INTERNET这个跳蚤市场,进入一个可管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盈利的业务运营局面。

  IPTV是一种闭环的运营模式,运营商了解业务,掌握业务的属性,收费是针对业务的收费,而不是对承载的收费,通过对不同业务和不同用户的有效隔离,能够最大化的创造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流和资金流在运营商处形成了闭环,运营商参与到了业务利润的分配环节中。这是IPTV对窄带运营模式的继承。

  另一方面,和窄带不同的是,话音是用户自己创造内容,而IPTV需要内容提供商的内容提供。因此,窄带业务运营是电信运营商一家的事情,是一个封闭的运营环境;而IPTV的运营涉及到一个产业链,包括内容的提供、内容整合、内容增值和网络的服务等多个环节。这个新的特点,使得IPTV的运营比窄带话音运营复杂,带来了许多挑战。

  IPTV的复杂性,决定了要想成功的运营,必须在各种理论和假设中去伪存真,找到成功的必要条件。

  * 传统电视的继承和发展是基础

  IPTV存在的最重要基础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庞大潜在用户和消费习惯,IPTV必须能够继承这些消费习惯才能得以发展,因此,IPTV从业务表现形式上来说首先是电视,而不是其他的增值服务,IPTV的增值业务也应该是体现在内容的增值上,而不是表现形式上的增值。除了业务表现形式外,还有一个层面的继承是对服务质量的继承。在继承之外,是对电视体验的发展。如果仅仅是在IP网络上完全复制传统电视,将陷入和传统电视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找不到合理的商业模式和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IPTV需要有区别于传统电视的用户体验。这是吸引用户接受IPTV和吸引内容提供商参与到产业链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是积聚IPTV各环节共同打造IPTV产业链的前提条件。

  * 价值链的快速整合是关键

  IPTV运营和话音业务运营最大的区别就是电信运营商无力单独为用户提供服务,一个内容匮乏的IPTV系统是无法实现运营的,需要有一个产业链来实现资金和信息的循环,价值链的快速整合是IPTV运营的关键。

  * 良好的业务系统是支撑

  业务系统是IPTV业务运营的一个载体,IPTV对业务、运营的要求,需要在业务系统中得到体现,从而满足管理上和商务上对业务发展的需求,是IPTV业务运营成功的支撑。

  我们很乐观地认为,IPTV将会是一个继百年话音业务之后一个新的电信基础业务,协助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方向演进。

  刘凌钧:IPTV的发展在基础层面需要支持该业务的网络技术、设备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IPTV承载内容包括视频点播及电视频道节目。为了保证IPTV与目前的有线电视网有相当的收看质量,IPTV承载网要求能在带宽、频道切换时延、网络QoS等方面提供保证。解决在目前的宽带网络上IPTV业务大规模商用,就需要应用组播等新技术。

  组播技术目前在国内电信运营商还没大规模应用,但它的特点使其特别适合IPTV这类用户量大、带宽消耗大的业务。IP组播的基本思想是源IP主机只发送一份数据,一个或多个接收者可接收相同数据的复制。不同用户如果接收同一个组播流,服务器只需发送一份数据,网络只需在用户的分支点进行复制,这样在分支点以上的网络只需传送一个数据流。因此组播大大节省了网络的带宽及服务器资源。

  IPTV系统主要包括流媒体服务、节目采编、存储等子系统。主要存储及传送的内容是以流媒体文件,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用户终端可以是IP机顶盒+电视机,也可以是PC。

  由于用户接入带宽的限制,目前宽带网络环境下适用的编码标准有:MPEG-4、AC-1和H.264等。IPTV业务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视频流编码技术的发展。结合广电正在推广的数字电视和HDTV,IPTV业务要想与之竞争,就必须在编码技术上有所突破,在保证画面质量的同时还要实现低码流率,以适应宽带网络的发展现状。

  目前提供IPTV设备的厂家众多,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存在着互通性问题,电信运营商应该联合设备厂商加紧制订IPTV的标准。

  另外,在终端设备上,IPTV可以使用PC作为终端,但是用户获得的仅仅是“前倾式”的服务。而与广电发展的数字电视相比,IPTV在家庭中真正发挥的作用是作为综合家庭娱乐和信息的平台,不仅仅包含传统的TV,还应该捆绑现有宽带增值业务,这样终端就必须使用机顶盒。而机顶盒的价格直接影响用户对IPTV业务的接受程度。目前机顶盒的核心芯片都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特别是飞利浦和德州仪器。由于目前机顶盒产品需求不稳定,芯片厂商降价空间不大,而且以中国目前机顶盒厂商而言,也没有和国外芯片企业侃价的实力。虽然不同型号的机顶盒产品有所不同,但是上游核心元器件一直占据了机顶盒产品大部分的成本,这个比例可能在60%~70%左右。国产芯片厂商在性能上已经不输于国外的芯片,价格也很低,但是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应用经验,短时间内并不能撑起机顶盒芯片的大梁。

  当然,IPTV的发展还需要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2003年2月10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实施了《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其中第五条规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对视听节目的网络业务实行许可管理,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视听节目必须持有《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但是国家广电总局目前只为其下属的广电集团和企业颁发了该许可证,对于电信运营商的申请还迟迟没有答复。这样不利于电信运营商自主开展IPTV业务。只有加快政策的转变,逐步开放市场,才能真正启动IPTV市场,促进该业务的发展壮大,提升宽带的价值。



 
评论 推荐 关闭  
 
   
  • 中国IPTV面临带宽瓶颈 仅能承受5%宽带用户
  • 2005年,你用什么宽带?
  • 电信业发展凸现六大特点:宽带用户规模翻番
  • 专家:四大因素制约我国宽带接入网快速发展
  • 铁通:FTTH成本偏高 短期不适合大规模铺开
  • 中国宽带增长迅速 05年用户数量将超过美国
  •  
       
     
    | 关于我们 | 站点导航 | 投稿指南 | 诚邀加盟 | 广告服务 | 邮件订阅 |

    京ICP证030062

    MyPrice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果有问题,请发电子邮件给webmaster@myprice.com.cn